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黑黑的布“彩虹扎染坊”项目课程中的小故事

黑黑的布“彩虹扎染坊”项目课程中的小故事

课程背景

      从小班开始,熊猫们就特别热衷于拓印、手指印画、用粉笔灰加水、给纸染色等“玩色彩”的游戏,在学期项目社团活动的选择中,“扎染坊”以绝对的优势当选,熊猫们命名为“彩虹扎染坊”。在后续对自然染料的探究中,孩子们发现“布变黑了”,并对这一现象展开了探索。

发现与猜想——布上出现的小黑点

在探索到黄色染料时,一句疑问引起了熊猫们的注意。

“老师,为什么布变黑了?

“变黑了是发霉了!是不是曹老师?”

 覃浚峰发现上次使用火龙果汁和油麦菜汁染出的布出现了小黑点。李妍萱看着峰峰,又转过头看着曹老师。

“我也不知道哦。”曹老师回答。

“那我们可以回家查一查资料。”李妍萱紧接着说。

     带着孩子们的疑问,班上两位老师经商议,为孩子们发放了调查表,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黑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出现黑点,回家记录自己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后的猜测。

分享与总结——黑点出现的缘由

     两天后,熊猫们陆续将调查的结果交到了我这里,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了讨论。

“布上的黑色点点是霉菌,除了布,水果也会发霉。”徐萌汐第一个说道。“细菌会让人生病,霉菌会让东西发霉。”

“我猜测黑点就是发霉,肯定是因为房子的屋檐太宽了,旁边还有很多树,挡住了阳光。”

“我觉得是因为太阳太大了,照到了它,就变黑了。”

“挂在绳子上的布淋到了雨,可能雨水让它发霉。”

“因为有新冠病毒。”

“扎染坊里面风吹不进去。”“是因为染了布没有洗干净。”

熊猫们一个一个地拿着自己的表格,向同伴们讲述自己的猜测。

在经过孩子们的讨论之后,他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出现的黑点是因为布发霉了。

2. 发霉的原因可能与阳光、风、雨水有关。

 操作与实验——染出不发霉的布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猜测与兴趣,以个人行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了染布晾晒的地方,  例如:

      小组类:不照太阳组:将布挂到班级的卫生间隔断上;照射阳光组:将布挂到二楼遮阳棚下;不淋雨水组:将布挂到班级的卫生间隔断;有风组:将布挂到楼顶菜地。

      个人类:小火车、楼梯下、扎染坊、窗台。

在悬挂好后,孩子们将悬挂地点和猜测画在了表格上。

持续助力学生成长

总结与改进——发现新问题

     等待了一周时间后,孩子们将布从实验地点收集了回来。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享。

     孩子们发现,除了樊力佳、刘译宸、张洪玉、马文博的布没有小黑点,其他的布无一例外有或多或少的小黑点。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布没有淋雨,所以没有发霉。”

“但是我的布也是挂在卫生间的,也没有淋雨,为什么发霉?”

“是不是因为我的布洗过呢?”

 “我的布也洗过!”

 “我知道了!洗过的布就不会发霉!”

 “真的是这样吗?”

      第二天,使用火龙果汁染好了两张布,请孩子们来观察。“看看两张布有什么区别?”何梓铭看了一会说“一张布上有火龙果渣,一张布上没有。”“肯定是果渣的问题!”当发现两张不同的布后,刘译宸看着我,用毋庸置疑的语气大声说。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鼓励他们再去进行尝试。

 再实验与再探索——造成黑点的元凶

      熊猫们准备再次进行试验,我们先和孩子一起,将果渣因素设计到了实验记录表格中,而后孩子们自行选择分为了三组,第一组将火龙果汁进行过滤后染布,第二组不进行过滤,直接染布,第三组采取不过滤,先染再清洗布的方法。结合第一次实验的经验,孩子们再次进行分组,将布挂到了不同的地方——山洞、平台遮阳棚、卫生间、扎染坊。

     一周时间后,我们将布收回,孩子们进行观察,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后有以下的发现:

     用经过过滤后的果汁染的布,挂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多数不会发霉;

     用经过过滤后的果汁染的布,挂在潮湿、没有阳光的地方,多数会发霉。

     未经过过滤果汁染的布,挂在哪里都会发霉。

延伸与兴趣——“问题本”的出现

      通过两次实验,熊猫们知道了布发霉了和阳光、风、果渣有关系,但部分熊猫也有不赞同的地方,可是大家又不想继续试验了。

      陈致伍和李妍萱前后说“做事情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为了培养孩子们坚持的精神,我说:“做事情能坚持的小朋友是最棒的,而且不继续的话,我们忘了继续实验怎么办?”

      “我们可以把问题记录下来!”姚瑞鑫说,“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变成一本书。”“这样我们就不会忘了。”“我知道怎么做书。”李妍萱和赵语涵积极地说道。“我也会做书。”

      孩子们利用餐后时间,制作了问题记录书,并在之后陆续有进行补充大家可以猜猜看图上孩子们的问题分别是什么?——“天为什么会变成红色的?”“我是怎么到妈妈肚子里的?”“为什么男生都是短头发?”“为什么冬天会下雪?为什么雪是白色的?”“百合为什么那么苦?”... ...这本问题书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去翻阅的一本册子。

教师反思

      这个故事虽然是班级项目活动的冰山一角,但从中凸显出了很多的教育契机。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和直接感知的方式来一次次操作,其中不但了解学习了表格的绘制、应用、使用策略、过滤果渣的方法、对发霉这一现象的认知,并且在一次次的讨论、实践、反思和总结的过程中,提升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反思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如不停的实验与讨论,培养了倾听他人的习惯,以及持久的专注力、深度思考的习惯。但多数幼儿对于自己的发现太过笃定,缺乏质疑能力。

      在教师方面,通过孩子们自发的探索,我发现当教师明确自己的定位,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论在一团雾水抑或答案呼之欲的情况下,都多给予幼儿自主的思考空间,相信儿童,总会寻找到出路。敏感地觉察到“教育契机”,并进行引导、深挖。提前进行的预设,尽量地全面,是能够有所“触角”的,不仅仅局限于这一次活动,才能更好地回应幼儿疑问。在精神上多给予幼儿支持,用行为代替多嘴,学会安静的等待。其次,幼儿阶段其实是没有严格的“控制变量”意识的,所以实验是不够严谨的,很多问题没有最终答案,目的更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以及过程中带给幼儿各方面的学习。

      扎染坊的活动还在开展,熊猫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在班级项目课程的开展中,离不开班级三位老师的密切配合,相同理念的支撑,以及家长资源、社会资源的利用、协同,还有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索实践。